深化“窗帘之约”行动 织密特殊群体关爱网络
今年以来,蜀山区三里庵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广“窗帘之约”暖心服务,聚焦高龄、空巢、失独等特殊老人,通过精准摸排、资源整合、多元服务、机制创新,构建起“15分钟应急响应圈”,让辖区81名等特殊老人感受到“窗帘微动,关爱即达”的社区温度。
精准建档“一张网” 摸清民生需求底数
“咚咚咚,咚咚咚”,空旷的楼道里响起十分有节奏的敲门声,“陈奶奶,今天感觉身体怎么样啊?”每日清晨,竹荫里社区银霞志愿者服务队的张晓梅都会通过上楼敲门的方式确认高龄独居老人陈奶奶的起居安全,而这样的场景在三里庵街道已经成为日常。
自开展“窗帘之约”行动以来,街道组织网格员、楼栋长及志愿者,对76个小区开展“地毯式”摸排,通过“敲门走访+电话问需+邻里了解”三重方式,建立涵盖高龄、失独、空巢等81户特殊老人的“一人一档”动态台账,分类梳理出安全防护、健康管理等5大类需求,形成“红黄绿”三色预警清单,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依据。
多元聚力“一条链” 构建专业服务矩阵
“郭阿姨,我看您的腰椎已经好多啦,不过还是要注意不能拎重物啊,更不能爬高上低,万一摔倒了那可就太危险啦。”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小骆一边收拾着医疗包,一边对着身旁的老人叮嘱道。
为了整合街道资源,汇聚志愿服务合力,街道整合党员、红色小管家、大学生、医护人员、低龄健康老人等力量,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涵盖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个服务领域。志愿者小骆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竹荫里社区养老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他不仅身体力行,还在社区的支持下,与辖区安徽大学达成合作,挖掘大批学生资源,组建“银龄关怀计划”服务队,每周上门为老人提供陪伴、打扫卫生、代购物品等服务。而由退休医护人员组成的“银发健康队”每周为老人开展血压血糖监测。为提升服务专业性,街道还开设“助老技能课堂”,不定期开展老年护理、应急救援等系统培训。推出“银龄积分”激励机制,志愿者可凭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社区提供的特色服务,目前已有36人通过积分兑换服务,形成“低龄助高龄、人人参与”的互助氛围。
精细服务“一张图” 打造全方位守护体系
“多亏社区装的烟感报警器,上次厨房煮粥糊了马上就报警了。”家住文联宿舍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对适老化改造赞不绝口。为了提升服务效率与质感,二里街社区针对22户重点老人家环境进行摸排,为2户空巢高龄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为7户低楼层老人张贴“窗畔守望特色窗花”,构建起“看窗+敲门+智能监测”三维安全网。
在民生服务方面,竹荫里社区创新推出“五维守护”机制。一是安全守护,每日早晚两次履约确认起居安全;二是生活守护,代购代办等10项橙色便民服务;三是健康守护,建立“健康医疗站”上门监测机制;四是应急守护,设置“红色求助热线”快速响应系统;五是精神守护,开展“心理关爱”等文化慰藉活动。通过精准摸排和个性化服务,有效满足了特殊老人在安全、健康、情感、文化和便民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从晨光中的窗帘轻启到暮色里的平安巡查,三里庵街道正用一个个“窗帘微动”的约定,编织民生保障网,让特殊老人在看得见的关怀中安享晚年,绘就社区共治共享的温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