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镇新生社区:“说事亭”架起党群“连心桥”
近年来,肥东县包公镇新生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社区党支部、群众代表议事会、党建网格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油菜花里解心结
惊蛰刚过,包公镇新生社区的油菜花田金黄灿烂。村西头的 “村民说事亭”内,村党总支书记崔华勇正带着两名老党员调解员,准备现场丈量两块相邻田地的边界。“罗三家田埂往北移了15厘米”“孙二宝家承包地漏登记了一块”,类似这样的土地纠纷调解,在“村民说事亭” 今年已是第7次。
田埂搭起 “说事亭”
2024年,新生社区在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中发现,全村 86% 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土地流转、宅基地确权等涉农问题上。为扭转被动局面,村党总支决定把党群议事平台建到田间地头。利用社区原有的设施,设置了3座党群议事 “说事亭”,分别位于村东头村务办公室、村西头党建微阵地和村北的村民集聚广场。每个 “说事亭” 均配备 “四个一”:1本《土地承包法规汇编》、1套丈量工具、1名党员轮值调解员、1本现场调解记录本。
党员当起 “和事佬”
村党总支挑选了12名熟悉村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组成调解队,65岁的原乡村老教师黄其社便是其中一员。今年春耕时,有村民和种粮大户因排水沟走向争执不下,在地头僵持。黄老师接到消息后,立刻与社区工作人员带着 1995年的土地承包原始档案赶到现场。泛黄的图纸上清晰显示,排水沟原本就有且应保持东西走向。随后,他协调双方各让出30厘米重新开挖,仅用三天就化解了这起持续半月的纠纷。
高效调解成常态
这样的调解故事已成常态。从去年至今年3月,党群议事“说事亭”累计调解土地纠纷26起、邻里矛盾7起,调解成功率达 94.6%。调解组还总结出 “三步工作法”:清查田亩档案、老党员回忆佐证、双方签字画押。该方法不仅解决了当下矛盾,还从根源上预防了未来的重复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