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拍笑桥”:一笑泯恩仇 温情解千忧
盛夏七月,庐江县岗湾街道马厂村的农田里,一场意外的纠纷正酝酿着一场风暴。村民吕某某看着自家11.4亩花香藕、1.3亩西红柿和1.6亩红薯叶片枯黄,心急如焚——这一切都源于邻居邢某某喷施除草剂时的误伤。赔偿协商陷入僵局,两人情绪激动地冲进村委会,请求评个公道。这个“烫手山芋”,交到了“拍笑桥”调解工作室调解员马和平的手上。他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给两人泡上茶,讲起了村里那座桥的故事。
一桥一典故 古韵化今纷
“咱们村这‘拍笑桥’的名字,可是有五百多年的温情。”马和平的声音沉稳,将时光拉回明朝成化年间。那时,溪旁村的张、李两姓人家因建房占地起了争执,互不相让,甚至要对簿公堂。就在二人通往县衙的路上,突遇山洪暴发,李姓村民险被冲走,千钧一发之际,竟是与他打官司的张姓村民舍身相救。死里逃生后,二人执手相看,顿觉争执索然无味。此后,经当地义官姚仕逊劝说,他们毅然撤回诉状,并用打官司的钱合力修建了一座桥,方便乡邻。“一笑泯恩仇”,这座桥便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拍笑桥”。
故事讲完,吕某某和邢某某的神色已缓和许多。马和平趁热打铁,带着他们一同到受损田地实地勘察,现场核算损失。依托“拍笑桥议事会”的乡贤们共同出面,情、理、法三管齐下,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了一份满意的补偿协议。一场险些对簿公堂的纠纷,在田埂上温情化解。
一室一品牌 “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拍笑桥”调解工作室,正是得名于这段佳话。它不仅是名字的传承,更是“以和为贵”乡村治理智慧的现代实践。以退休村干部、老党员马和平为核心,工作室吸纳了一批有威望、有经验、有热情的“和事佬”,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成了村民心中最可信赖的“裁判员”。
工作室创新推行“坐堂断案+上门调解”模式,将办公室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同时,依托“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线下“议事会”集中民智,线上微信群、视频通话实现“随时调、随地调”,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纠纷60余起,涉及当事人140多名,涉案金额3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到100%,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百室百先锋 筑牢治理根基
在庐江,像“拍笑桥”这样带着温度、各具特色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已有119家。它们或以金牌调解员命名,或因独特工作法著称,如繁星般散落在城乡基层,成为洞察社情民意的“前哨站”和化解矛盾的“减压阀”。这些由老党员、退休干部、法律明白人组成的“领头雁”队伍,常年奔走在调解一线,每年成功化解纠纷近4000件。
近年来,庐江县司法局通过强化专业培训、拓展宣传渠道,持续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赋能“百姓身边的调解室”,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庐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开了群众的一个个“心结”,缝合了邻里关系的一道道“裂痕”,用温情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