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包公镇:“说事亭”里唠家常 泥巴路变身“连心路”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村民老阚骑着电动车驶过新铺的柏油路,车轮轻快地碾过平整的路面,再不见往日颠簸扬尘的景象。这个让肥东县包公镇阚集社区3000多名群众竖起大拇指的变化,源自社区“阚氏说事”平台上的一场场“板凳会议”。
“挖土风波”里的民生温度
去年深秋,公祠堂建设工程的挖掘机一铲子“挖”出了大矛盾:施工方未与五组、六组村民协商,便在山体取土200余方,黄泥裸露的山坡像道伤疤,雨天泥浆横流,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社区“阚氏说事”议事会上,组长阚道德拍着桌子痛陈隐患,调事小组连夜架起“连心桥”。三次调解、五次踏勘,最终施工方不仅掏出4000元赔偿款,更用压路机将坑洼的土路轧得平平整整。“现在骑车送孙子上学,再不怕摔跤了!”村民孙成观摸着新修的路基笑道。
“三尺水沟”淌出共治活水
冬日的阳光洒在谢大婶家的石头墙上,曾经令她夜不能寐的“隐患沟”已填得结结实实。两个月前,邻居阚家钧在墙根下挖了条30厘米深的水沟,雨天积水成冰,墙体咔咔作响。“这要是塌了,门前路都没法走!”谢大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说事亭”。次日,社区议事员带着卷尺、相机上门,拉上乡贤、泥瓦匠开起“现场会”。看着测量数据,阚家钧红了脸:“没想到挖条小沟影响这么大!”他主动扛起铁锨填平沟壑,还和邻居一起给墙体“穿”上水泥加固甲。
“阚氏说事”架起民心彩虹
在爬满紫藤的“阚氏说事亭”里,每月4日、14日、24日固定上演着“治理交响曲”。“从前是干部台上讲、群众台下听,现在是乡亲们围坐成圈,大事小事摊开说。”社区党总支书记阚福东指着亭内磨得发亮的长凳介绍。自2023年初推行以来,这个“唠嗑式”平台已解决出行类难题13件,修缮破损道路5.2公里,新增路灯23盏。最让群众津津乐道的,是那个摆着老茶壶、贴着“解事榜”的玻璃柜——里面整整齐齐码着30多份调解协议书,每份都按着鲜红的手印。
暮色中的阚集社区,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照得柏油路泛着柔光。村民三三两两散步时总爱打趣:“咱这‘说事亭’比诸葛亮还能掐会算,车轮子还没陷进坑呢,路就先修平了!”从恼人的“行路难”到舒心的“顺心路”,“阚氏说事”正用一把把钥匙打开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